close

轉自中國評論新聞網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當民進黨在台中號召群眾遊行抗議第四次江陳會時,12月20日上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正在就“兩岸政治定位”進行熱烈的學術討論。

  “兩岸政治地位”研討會由兩岸統合學會、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歐洲研究中心主辦,隸屬遠東集團的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及台灣競爭力論壇合辦。

  會議由代表徐元智基金會的退休大使戴瑞明與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秘書長余艇教授致開幕詞。旺報社長黃清龍擔任主持人,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為引言人,與談人包括“國策顧問”黃光教授、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第三社會黨發起人周奕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宜中、文化大學中山暨大陸研究所所長邵宗海教授、佛光大學文學系系主任謝大寧教授。

  戴瑞明在致詞中表示,與以往研討會不同,這次參與研討會幾乎都是年輕人,大多是各大學院校的意見領袖,總共有約200名以上者出席,整個會場爆滿,顯示台灣年輕人對於這個問題並不如外界以為的冷漠,這是可喜的現象。戴瑞明並表示,兩岸未來必然會碰到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不可能永遠只是“一中各表”,研討會的目的,就是未雨綢繆,希望能夠凝聚台灣的共識,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提供兩岸政府參考。

  余艇在致詞時也表示,“和平是人類的最高境界”,“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與兩岸和平。兩岸問題不只是透過瞭解就可以達成,而是需要用智慧去找尋解決方案。今天這麼多青年領袖出席這個研討會,就是希望能夠瞭解與如何建構未來的兩岸和平工作。

  黃清龍表示,二戰後,南北越以武力統一,東西德則是採取先政治後經濟、先上層達成共識後再達到民間統一,目前只剩下南北朝鮮與兩岸間存在分裂狀態。雖然兩岸2008年以後交流逐漸密切,但是兩岸未來終究必須要面對與超越政治定位問題。黃清龍認為,兩岸間必須尋找出第三種模式來談兩岸問題,目前兩岸採取先經濟後政治的方式,但是政治在兩岸是不可逃避的問題,因為這是最根本的。

  張亞中在引言時,將“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做了簡潔的介紹。張亞中表示,任何一個理論的論述必須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形成。兩岸目前的現狀是,第一、兩岸目前的“憲法”都是堅持“一中”,為“一中憲法”;第二、兩岸目前在憲政治理上互不隸屬。在這個基礎上,兩岸可以透過和平協定的簽署,為兩岸確定彼此的政治定位。兩岸和平協定以兩個重要內涵來建立基本互信。一是雙方互相承諾不分裂中國,即等於台灣保證不走向獨立;二是中國大陸接受兩岸彼此在“憲法”上的平等關係。

  張亞中提出“平等而不對稱”原則與兩岸以統合方式成立共同體兩個概念。“平等而不對稱”表示兩岸在憲政位階上是平等,但是在政治權力上的地位並不對稱,或許在國際代表權上,北京享有比較有優勢的地位,但是在兩岸經貿互動過程中,由於兩岸的不對稱,大陸也應該給台灣更大的優惠。“統合”意指,兩岸可以在相關議題上建構“超兩岸治權”的共同體機制,並在相關議題上推動“共同政策”。張亞中並以圖表說明,“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呈現的是兩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主體、共有主體;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兩岸不是國與國的外國異己關係;中國“主權”為兩岸全體人民所共有與共享;透過統合與共同體,兩岸可以建構同屬中國的重疊認同”。張亞中說,兩岸統合不同於歐洲統合,歐洲統合是由主權獨立國家合作為出發點,兩岸統合則應該在“整個中國架構內”開始進行,透過超兩岸機構建立共同政策,逐漸累積成為兩岸統合的第三“憲法”。

  黃光國除了將“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辯證發展做了介紹以外,並表示任何一個理論或論述都不可能完美的,在沒有更完美的論述前,我們必須要找尋一個比較好的論述,“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思考,在沒有更好的理論以前,我們可以接受做為推動的依據。

  林濁水首先對於兩岸統合學會致力於尋找解決兩岸根本問題表示欣佩。林濁水稱,獨立到統合間的光譜依次為“一邊一國、特殊國與國、同盟、邦聯、一中各表、歐盟、一國兩制、單一國”等,因為大陸有遠比台灣大的影響力,所以把價碼拉到最高,堅持“一國兩制”,但是大陸又無決定權,所以兩岸只能陷入未定論格局。

  林濁水認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主張“在形式邏輯上無懈可擊,但可行性很小”,因為它在現實上不符合現實主義的權力邏輯,在世界觀上和大陸的觀點格格不入,“中國的世界觀基本上是以天朝秩序十多元帝國十西伐里亞秩序十沙文民族主義十霸權渴望的混搭”,因此,北京可能很難接受“一中三憲”的主張。
  中國大陸與兩岸問題專家邵宗海表示,兩岸定位最大的困難不在於兩岸自己對自己如何定位,而是把兩岸放在一起,界定兩岸之間是一個甚麼樣的關係。“一中三憲”就是把兩岸放在一起來討論,這是非常難的事,也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邵宗海表示,兩岸關係定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對等性”(相對性,relevant),即你是甚麼,我就是甚麼;如果中國大陸是“中央政府”,台灣就是“中央政府”,所以北京方面一直沒有接受對等性這個看法。但是在實際的做法上,雙方已經用“對等性”來處理兩岸關係,例如海基會與海協會。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上,兩岸並沒有否定公權力的授權,也沒有否認政治實體的操作,這就是一種“定位”的形式。用“兩岸”彼此定位,就是為了避免用“兩國”來定位。馬英九用“兩區”定位,即使民進黨執政,在修改兩岸關係條例時,也沒有更改這種表述方式,顯示民進黨也沒有多強,基於現實,在這個問題上也必須有所妥協與調整。

  邵宗海特別回應林濁水對“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在形式邏輯上無懈可擊,但可行性很小”的說法提出回應。他說,任何事情都有理性與感性面的雙重面貌,理性不能夠完全解決感性的發展。例如東西德在1990年突然統一、蘇聯的瓦解、歐盟的里斯本條約通過,都是幾年前認為不可能的事。同樣的,我們也必須了解,“獨立”雖然不一定不可能,但是“統一”或“統合”也不一定是不可能。目前政治大學、成功大學都已經成立了“兩岸統合中心”,今天有這麼多的年輕人願意來關心這個問題,這也都是我們以前很難想得到的。

  周奕成表示,對於兩岸統合學會的努力表示感佩,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共同加入來解決這個難題。周奕成稱,要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前提是台灣人民能夠可以接受,其次是大陸可以接受。台灣內部要達到共識不容易,這不是因為台灣內部沒有共識,而是因為共識沒辦法表達,甚而被分化。台灣現有的政治體系沒有辦法去處理這個問題,很多複雜性的問題透過兩黨,就變成只有兩種聲音。

  周奕成認為,目前兩岸的現實是“一中一台”,在名目上是“兩個中國”,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華民國”,其中一方或雙方均宣稱擁有對方的領土與主權。這兩個“國家”關係並非一般的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因為雙方並不排除高度的統合,甚而積極地向統合方向實踐,這使得兩岸的關係非常特殊。

  陳宜中表示,有人期望的“和平獨立”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台灣想以魁北克為經驗,那麼必須要期望中國大陸變成加拿大,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馬政府僅僅強調兩岸平等互不隸屬,但是迴避“一中”;由於北京始終不願接受台北所期盼的兩岸平等互不隸屬,而堅持主從關係下的一國兩制;因此,兩岸雖有愈來愈深的民間交流與經貿往來,但政治僵局仍難以化解。陳宜中認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目前關於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之中,稱得上是思慮最週延者,值得肯定與推動,但是他也語帶憂心的說,這可能需要十年或二十年的努力才會有成果。

  謝大寧也回應林濁水的看法,認為尊重兩岸為憲政上的平等關係,與承認兩岸為“兩個國家”關係是完全不同的;統合併不會帶來多元的消失,反而是尊重多元。

  謝大寧並稱,從政治上的可操作性來說,任何涉及兩岸關係的論述大概都要具備幾個要件,首先,它當然必須相當程度上可以保住台灣的最基本價值與利益,其次,它必須滿足所涉及之對岸與國際各造之相對利益,再者,它也必須能夠某種程度描繪出台灣一個可以看得見的遠景。“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論述,不僅符合上述三個要件,更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它為台灣勾勒出了一個遠不同於和平保台論的遠景。它以“一中三憲”為背景,以此將台灣納入整個中國崛起的世界格局中,通過“兩岸統合”的制度安排,去一起“經略世界”。這樣的想法當然不只是在經濟上運用大陸市場而已,它更是一種跨領域的,全面的把台灣帶向一種積極進取道路的方略。

  這次有關“兩岸政治定位”的研討會,是兩岸統合學會與台灣內部各社團,一連串有關“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系列”的一部分,未來還會持續進行有關議題的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裘萊特.薩洛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